中国制造,如何跨过2025?
从工业4.0到互联网+,近一年来关于制造业变革升级的议题非常之多。就在上周,国务院牵头正式推出《中国制造2025》规划。伴随着制造业智能制造的浪潮,新一轮创业和创新的浪潮也已经展开,A股创业板不断走高,带动了证券市场的繁荣。那么中国制造的20 25展望是什么,国际视野的工业4 .0又有哪些内容,对于世界工厂的中国而言,如何跨越2025实现产业升级?南都特别专访了明匠智能创始人陈俊,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邵鹏,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,作为智能制造行业的者,工业经济研究,资本市场的研究者,他们分别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诠释。
工业4.0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
南方都市报(以下简称南都):《中国制造2025》这个规划被认为是中国的工业4.0计划,那么所谓的工业4.0具体的内涵是什么?
陈俊:媒体喜欢使用工业4.0,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工业分期的另一种说法。工业制造的发展不是突变式,而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。但有几个标志性的发展阶段,1.0时代就是蒸汽时代,蒸汽动力全面取代了人力畜力,2.0时代就是电力取代蒸汽动力,完全可控的动力出现了,3.0就是指电子和信息系统广泛运用,实现了自动化生产。我们通常说三次工业革命,工业4.0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意思。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基于CPS的信息与物理系统的构架,不再是单一的一台设备的工人流水线操作,而是信息和物理相结合,把分散化的生产集中处理。所谓分散化也就是个性化处理,比如汽车,考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,不同人群对汽车的偏好不同。
邵鹏: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是直接的动力替代,而是精益化管理。蒸汽机取代牛马,动力直接提升,电动机取代蒸汽机,也是动力的直接提升。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是动力替代,而是信息化革命。通过信息收集,对每个环节开始进行智能化改造,具体是需要人的效率提高,还是原材料的问题,从产品的标准,到生产线的所有流程都做全面的精益化处理。通过信息平台对信息的处理,能够发现你的产品未来的方向,这是智能制造的优势。
南都:精益化管理,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,而工业化大生产又是机器大生产,这样才能降低成本。个性化和流水线大生产的矛盾如何解决?
陈俊:这里为关键的就是智能排程的管控流程,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程序管理,所以分散化的生产,就能更为系统地开展,并且按更严格的标准生产。工业产品如果一件件地分别做设计,那么成本会高得不可想象。过去作坊式的手工业才能做这样的产品,大工业生产是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。那么智能工业化时代,个性化需求就可以解决了。举个例子讲,目前的中国生产的路虎极光,有5227万种配置,一共二十一条流水线,靠人做成品,基本无法完成。奥秘就在所谓的智能化流程上,首先会对订单拆包做分析,将具体的订单的个性化需求,具体化为工序流程的一个环节。流水线上,工人在具体的环节完成个性化配置,通过智能反馈系统,完成检验并传递到下一个流程。从下订单到完成,整个产品可以在4小时内完成,并送到客户手上。
南都:那么产品多样化设计又是怎么开始的?同时生产过程是如何监控的呢?
陈俊:从一开始就有模块化的设计,整个产品都会有各种模块组合,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模块通过智能排程,具体下单到每一个流程。通过这样一个严密的工序流程的管控,不仅能完成个性化生产,还能保证不出错。传统流水线都是靠人来排定工序,并靠人来做流水线检查,人的误差率大概是3到5,一旦错了就必须要返工。但是智能排程就能保证每一件产品配件的性,大大提高工作效能。所有的生产记录都会有信息化保存,哪个流程哪个人打了多少螺钉,都一一做信息化保存。中国传统的工业流水线,一条流水线,一排人,一个拉长。现在的工业生产,则是一个个生产平台,通过装车单把每个生产平台连为一个完整的工序流程。
中国制造开始参与标准的竞争
南都:那么以新工业革命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制造,当前中国制造升级换代,提高品质这些套话之外,从制造业本身看主要的问题是哪些?
陈俊:可以说,这样一个新阶段,中国制造还没有确立任何比较优势。我们首先要在自动化方面补课,自动化方面我们的底子比较弱。比较经济的方式就是,首先完成工艺流程的信息化管控。企业卖标准,我们过去长期是人力操作,工艺标准化程度低,这是中国制造的大劣势。中国企业的工艺标准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客户订单决定的,比如苹果公司,他们的生产工艺标准很高,企业就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就行了。但是大量的没有这么强产品标准能力的客户,他们就给不出这么强的工艺标准。这时候就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工艺标准水平来提高产品层次,而这些恰恰就是中国企业的短板。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弱,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你必须要接受对方的标准,而无法提出自己的标准。现在崛起了华为等一些企业,他们的强就强在敢到海外去竞争,参与标准的竞争。
邵鹏:中国制造产品质量不稳定是非常突出的问题。根本还是因为过去都是靠人。互联网化之后,我们可以把大量的数据集中起来,传导到工业云上。工业云有很多算法,这些算法就可以排除人的主观不确定因素。确定了基本的计算公式,输入采集的数据,计算结果出来,再根据这个计算结果,这就排除了人为错误,确保了质量的稳定。工业云的算法以及具体的流程软件设计方面,中国还是很有比较优势的。
南都:对中国制造而言,能做到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继续并提升中国制造的地位吗?
邵鹏:我们应该问为什么做不到?《中国制造2025》这个规划,就是针对问题做的发展方案。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,就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,缺什么补什么。所谓的制造业的互联网+,就是把互联网融到制造业生产中。过去都是单个的生产单元,现在要把工业制造从生产线,到工人,再到设备都嵌入互联网,每个生产单元都是一个互联网节点。把制造业的实体和互联网信息联系到一起。从国际竞争来看,德国的工业4.0,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,美国的工业互联网,主旨相同,但是侧重有所不同。德国的优势在于制造业,美国的互联网方面比较强。中国的互联网不弱,但是我们的工业工艺要差很多。德国的互联网能力很差,但是它的工业技术,材料,精度水平都很强。中国介于德国和美国之间,互联网比美国差,制造业工艺水平也比德国差,赶超还是有机会的。扬长避短,先把我们强的一方面,也就是互联网融入工业生产中去,然后把弱的方面提高。目前大的问题就是材料,需要大力提高。通过十年努力,将中国的制造业提高到德国和美国的层次,这是没有问题的。
陈俊: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,正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型。美国和德国是制造业强国,那么强在哪里,就强在自动化。过去劳动力是中国的比较优势,所以我们的工业自动化发展并不充分,缺乏高品质工业所需要的基础要求。应该说目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起步阶段,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良机。比较而言,德国、美国起步略早,他们的实现方式和我们的实现方式会略有不同。中国提出的智能制造2025,和德国工业4 .0,美国的物联网是异曲同工。我们大概七八年前正式提出了智能化信息化的两化融合,德国和美国的智能化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,正式开始信息化,则是宽带网全面使用的时候。所以我们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间,并不比德国、美国晚,可以说差不多是一个时间段开始的。中国过去的工业制造业发展主要靠人力,未来必须要加强智能化,信息化,提高产品的层次,建立自己的制造品牌。
-
- 用户留言
- 已有条留言,点击查看
-
暂时没有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