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电企业大幅采购机器人:效率相当于4个工人
“顺德拟成立4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加速发展机器人公司”的消息就像个炸药包,美的、海尔、海信等落户在顺德的家电工厂均纷纷大幅采购机器人,代替人力。记者近日到工厂实地走访发现,包括装配、打磨、涂胶、贴标、机床上下料等家电生产各个流程已应用了机器人,不过,站在现代机器人背后的是“看不见的信息流”。而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流系统,将市场订单和生产,甚至和供货商瞬间链接,这是目前机器人公司难以逾越的门槛。
一台机器臂能代替一个工人
长三角、珠三角的制造企业目前都在大上马机器人。昨日是美的空调30周年开放日,南都记者参观了美的开利空调工厂,其在内机4条线安排4个机器手,在外机6条线安排3个机器手负责成品空调搬运。除了搬运,美的空调电子分厂还将机器手用于生产遥控器,一条生产线有4个机器臂来代替5个工人。电路板也采用自动化设备——— 自动贴片机来进行生产。
机器人智造是一个趋势。近日,南都记者在海信空调生产基地也看到,排在6条运输线上的成品空调主机,各配有一台机器臂,将空调成品取下放到货架上。此外,海信还引入近100台用于运输物料的AGV自动运输车,由工人无线操控。据悉,格力电器的珠海工厂也使用了数十台机器人,工作人员从初3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,而生产效率却提升了20。
“一台机器臂能代替一个员工,但是其速度很快,可旋转的机器臂一次可以维护两条生产线,效率大概能达4人。”美的集团生活电器事业部海外产品中心负责人杨国兴告诉南都记者,“在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,如机器使钣金成型的这一环节机器噪音大、油污多,用机器人代替员工来进行‘取、放’等基本动作,可以帮助改善员工的作业环境。”
但在青岛海尔波轮洗衣机总经理李洋看来,“如果没有系统的支持,自动化无法满足大规模定制的需求,单纯去采购机器人意义不大。”要知道,机器人的前期投入很大,海信科龙总裁田野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坦言,“海信的投资原则是3年之内回收成本,但江门生产基地的智能设备能否3年内收回成本还存在较大风险,可能两三年之后,产生了新的技术,那么现在所投入的智能设备就过时了。”
自动化生产投入很高
这是一场豪赌。据了解,海信从日本进口的13台机器臂40多万元一台,近100台A GV小车则产自国内,10多万每台。另据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吴文新透露,目前的智能生产还只是初级阶段,未来5年内,美的自动化生产会投入50个亿,对智造系统进行全面升级。可以预期的局面将是,美的预计2018年实现1000亿的生产规模只需2万人。
但其实,在引入机器人的过程中,“只懂机器人不懂生产,或者只懂生产不懂机器人,都不能让智能化工厂终落地。系统的设计要基于不同工厂定义软体的架构,智能装备在体系中不仅减少人力,还吞吐数据,这就使得问题非常复杂。”雷柏科技副总邓邱伟向南都记者如是分析。
如何利用“看不见的信息流”,这可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。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分析师陈超鹏告诉南都记者,“此前的厂商对生产、市场等数据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收集归档,利用历史数据存在困难,数据分析也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,而企业基于竞争或者商业机密的考虑,也很难做到数据共享。”所以,“难题不是上马机器人,而是背后支撑工厂开放运作的整个体系的柔性部分。”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、轮值总裁梁海一语中的。
-
- 用户留言
- 已有条留言,点击查看
-
暂时没有留言